文言文课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课堂上只有“字”没有“词”,另一种是课堂上只有“字”没有“词”。在只有“字”而没有“文”的课堂里,课堂形式是老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说清楚”的“八字真言”,老师讲文,垄断课堂,把课文的每一个字都嚼碎喂给学生,严重肢解了一篇充满思想、感情、审美的有血有肉的课文。但在只有“字”而没有“词”的课堂上,课堂形式是教师无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把文言文作为现代文本来教,架空文章分析,胡乱展开,不顾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所以这两种课堂形式都不可取。
要正确处理“言”与“文”的关系,教师在文言文课堂上应尽量做到“文”与“言”的结合。以“文”带“词”,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言文文本,从学生兴趣和接受的角度出发,教师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运用自己的言语智慧,尽量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首先产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强迫学生先明确课文的意思,逐字翻译课文,或者整理文章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比如学习荀子的《劝导(节选)》,教师在引入话题时可以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设置具体情境:
2200年前,在一个凉爽的夜晚,一位名叫荀子的老师在淄博郊区夏姬下的一座古塔旁踱步。明天他将被邀请给学生们做一次演讲。此时此刻,他正在酝酿明天的演讲。“人性本恶”,我们的青年该怎么办?我们做什么呢荀子是在自言自语。他时而仰望浩瀚的夜空,时而俯视前方的旷野。晚风吹起了他的长袍。突然,他大声吼道:对,要劝他们无止境的学习,学习圣人之道,化恶为善。他一边说着,一边跑进了客房。灯下,荀子写了一本书,这一幕被定格为历史。
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情境的还原,可以把学生引入当时的背景,无形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文本与学生产生一定的关系,从而容易让学生产生进入文本的兴趣。然后,老师可以问:“请大声朗读课文,找出每段中能表达荀子思想的句子。”这种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进而引发他的相关思考。这是词与词结合的好方法。
在文言文课堂上,要强调文言文作为文言文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把“写”和“说”有机统一起来。我们以“鼓励学习”为例。学生找出每一段中表达自己观点的句子后,老师会具体讨论这些句子,比如“你学不到”、“君子博学而自救,而知明而无过”。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话表达它们吗?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落实具体的词语,引导学生明确"几"、"博学"、"二"、"日"、"深"、"省"等词语的文言文知识以及句型,更好地将"文"与"言"结合起来。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是将“文”与“言”结合,还是将“言”与“文”结合,取决于具体的课文。“言”与“文”的先后关系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具体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上,只要“文”与“文”可以组合。
2.兼顾“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
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不可回避的,即教师是否明白自己想在这节课上教什么。虽然这是讨论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问题,但长期以来却被教师们所忽视。这是有原因的。以前老师根本没意识到教什么是个问题。他们只是把教什么和课文划上了等号,所以课文有什么就教什么,或者认为文言文就是教课文所涉及的全部文言文知识。所以大多数老师首先考虑的不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这也是文言文课堂长期低效的重要原因。现在,文言文教学内容要重视“文”、“文”、“文化”的内容,已经逐渐成为共识。因为文言文既是“言”又是“写”又是“文”,它遵循着文章学的规律,仍然是“文化的”,它包含着那个时代的思想和认识。因此,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兼顾“文”、“文”、“文化”三个层面。
在教学内容上兼顾这三个层次,并不要求老师面面俱到,一节课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而是教师要把三个层面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割裂开来,即不要单纯为了教“字”(文章和文化)而教“字”(文章和文化),而要在教文化和文章的同时坚持教字,或者说是教字。
比如《季遗嘱攻》一课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依次展开:一、把握对话过程、对话人物的身份、对话的起因、对话的内容;然后结合对话的三个阶段来探究和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把握对话过程主要是从文章学的角度来把握文章的内容,主要是依靠对具体词语的理解来理解其内容,并将文章和词语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究和理解孔子仁政思想的环节主要集中在文化层面,而对这一文化层面的理解也紧紧建立在文字层面,如比较“不患贫而患不平等,不患贫而患焦虑”和“不患贫而患不平等,不患贫而患焦虑”两种说法所体现的不同思想。再比如讨论“为什么孔子对有国家的人强调‘不贫不寡不平安’这四个字?”这样的问题设计或者教学环节,就是要把课文和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三个层次并不是在同一平面上发展的,而是有所侧重的。只有不教才能教,只有藏才能显东西。比如一节课,我侧重于引导学生探索文化,所以文章和文本层面只是作为隐性存在纳入对文化的探索,不需要单独列出文本和文章层面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三者可以割裂开来,一瞬间缺一不可。
3.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最终归结为学生是否有效学习。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产生抵触情绪,拒绝学习、接受和参与,那么即使教师觉得教学进展顺利,教学任务完成得很好,也是徒劳的。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所以,在讨论教学的有效性时,我们不能忽视我们所教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力激活学生、课堂和文本。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组织有效的活动,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都是主动的,而不是教师拼命讲,学生被动听。
有效的课堂活动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学生能积极参与;第二,活动都是围绕文本而不是自由文本;三、活动目的指向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教师设计能让学生感到有趣的创造性活动,但这样的活动不是随意的,而应始终围绕课文展开。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活动自然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文言文语感、阅读和理解能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几种有效的活动形式,作为案例,供读者参考:
1.实施文言文词汇的活动
总的来说,文言文词语的落实要靠文本,“词语”要因“文本”而解读。然而,有时“文”可能只包含几个词,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老师可能认为不是特别重要但学生觉得很难。为了不遗漏,尽量减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障碍,教师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来具体落实文言文单词。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首先,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单词或语法现象;在班级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之间互相解决问题。如果有问题,小组代表会问其他小组,接受问题的小组必须回答。如果他们不回答或回答错误,该组将被扣除,如果他们回答正确,他们可以获得额外的分数。如果老师认为每组提出的问题有遗漏,那么老师可以补充几个问题,指定其中一组回答,这样对了就加分,错了就扣分。通过这一活动设计,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本课程涉及的文言文难词。一个活动解决两个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2.培养文言文语感的阅读竞赛活动。
有些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主要在于读诗,如《阿房宫赋》、《王腾亭序》、《秋歌赋》、《论秦》等。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当然是它的教学价值之一,但我认为这些文本更重要的价值不在于分析它们的思想感情有多深刻,而在于通过阅读去品味韵律和节奏,体会语言的内在之美。因此,面对这样的课文,教师可以开展朗读比赛,以达到训练学生文言文语感的目的。
以《阿龚放赋》为例。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老师先背(故意放慢速度让学生安静地背,在难的地方故意吃一顿让学生反应过来跟得上不至于背不下去),然后让小组派代表来背,背完了再给小组加分。这样的激励,各个群体都不愿意落后,都要努力去背加分。然而,这可能只会激起一部分学生的热情。为了不让其他学生围观,老师可以给所有学生施加压力,也就是老师可以随意抽背,抽到了的可以因为背诵指定内容而加分,不会的会被扣分。这将使所有学生不敢怠慢,因为现在在团体活动中,个人行为不仅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团队。所以他们都很在意团体积分的奖惩制度。
3.“说”的活动来实现翻译。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文白异文的转换与翻译。由于古代汉语和白话文在言语形式和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学生需要了解这种差异,关注其语言差异,进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形式,从而深入理解文言文文本。其次,在高考试题中,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考查是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中的重要一项。通过翻译,可以看出学生对文言文单词、句子、语言表达能力的程度。再次,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往往需要通过学生的翻译来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情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文言文的翻译是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难以回避的难题。
为了让翻译更有效,需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让学生用白话文“说话”,学生一般会感兴趣地回应。具体活动如下:用你现在习惯的方式对着文言文说,然后请你和同桌交流,最后小组派代表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