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轻起轻落。
这是步法的核心。掌握轻提轻落、起落、慢提慢落的步法原理。既要把握“猫步”中轻盈、柔软、灵动、无声、“软着陆”的特点,又要理解“踏如悬崖”时高度集中、谨慎、缓慢、窥探、随时能后退、迈开步子的精神。同时,它应该是统一的、连贯的和连续的。否则不仅会影响步法的任意交换,还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第二,落脚点的位置要准确。
这是检验拳法是否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每个动作都要按照基本要求,脚要落到正确的位置。标准是“四正角”。即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为基本方向;与正东、正西方向成45°夹角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方向为中间方向和斜方向。在四个倾斜方向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方向线的左侧或右侧形成30°左右的夹角,称为“略偏××”;二、夹角小于30度的称为“片×”,用“八卦”和“五行”代表太极拳的固定位置,也是太极拳特有的人体空间定位坐标。既符合人体机理规律,又使动作变化自如。所以打拳的时候一定要在以上四个正方向上前后移动,或者在某个斜方向上斜着前后移动,不能偏离。如果失去了准确性,就会导致“毫厘之差,差之千里”的错误。
第三,脚的高度要适中。
原则是“进宜低,退宜高”。低的接近地面,高的不超过脚踝。所以要特别注意,步法变化时,摆动臀部的高度要适中、一致。不能太高太低,忽高忽低。同时也要注意“前一步用脚后跟铲地,后一步先用脚尖”的原则。也就是说,前进时,前足的脚跟先着地,然后逐渐向全足平滑过渡;后退时,脚趾头先着地,然后逐渐向全脚平滑过渡。侧步(Lateral step),前脚掌内侧先着地,然后逐渐平滑过渡到全脚。
第四,两脚之间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间距的宽度要以利于身体重心的转换为原则。也就是说,无论进步还是退步,身体的重心都要尽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原来的支撑脚换到另一只脚上。一般水平间距为:虚步10 ~ 30 cm,弓步20 ~ 30 cm(野马的鬃毛为肩宽),马步刚看约2 ~ 3尺长。前后脚不能站成一条直线,也不能交叉。踏步时双脚平行,间距10 ~ 30cm,形成小台阶,不靠谱的很紧或呈八字形。
第五,步幅大小要合适。大步走,进退不能随意,容易被动失势;小步不利于虚脱、坠臀、内气下沉、重心稳定。
所以脚步的大小要舒展,重心要稳定,但前后、迎送要相当,旋转要灵活。比如弓步,一条腿弯曲支撑,另一条腿自然伸展,不能有勉强。从业者要结合个人情况,在实践中不断了解、探索、总结经验。
第六,你的脚要明确脱离现实。这不仅是太极拳运动中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步法的基本要求。拳头谈云:“一处有虚实,处处总有此虚实。”也就是说,太极传的每一个套路,除了起收时双脚平行站立的短暂时间外,其余的动作都是在一虚一实、一实一虚的转换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练习者要靠思想的引导,姿势的开合,重心的转移,呼吸的协调来调整和实现。具体方法是:以腰椎命门穴为轴,腰部左转,将身体重心移向左脚,成为支撑脚,左脚为实;右脚起辅助支撑作用,是虚的。反之,腰部转向右侧,身体重心移向右脚,成为支撑脚,右脚是真实的;左脚起辅助支撑作用,是虚的。两者交替进行。要防止不分清虚实、慢走拳的“双”现象。这样才能手脚并用,攻防得当。
第七,脚的跑步路线要清晰,出弧。走弧线画圆圈是太极拳特有的运动方式。它以锻炼者的脊柱为轴,手一圈,脚一圈,前进一圈,后退一圈。各种弧线和圆圈贯穿每一个拳势。所以无论进步还是退步,双脚都要按照“先收后开”的轨迹奔跑。不要直来直去,有棱角。以弓步为例,无论左弓步还是右弓步,都要先将后脚放在支撑脚内侧,然后向前跨至左(右)侧。手臂后卷时,前脚先收在支撑脚内侧,然后以45度角向左(右)侧斜退一步。这就自然形成了“月牙”或“拱背”的弧形路线。
第八,步伐要稳。这是步进式的核心,也是实现各种技术的保证。拳击谚语说,“踏如犁,地如树生根”;“腰如蛇,步如粘。”基础扎实,身体平衡,上肢和躯干才能灵活多变。这就需要练习者注意:(1)开裆,撑腿,扩底;(2)身体重心的变换只能随着步数的变化而移动,步法不变,重心不变;(3)换步前必须改变重心,支撑脚重心控制好之后才能抬起另一只脚;(4)支撑脚必须五趾抓地,整个脚要踏踏实实。避免“抬手”“连根拔起”减少支撑面。
第九,脚的动作要和上肢的动作紧密配合。你的身体是否跟随脚步而动。没有动静,也没有寂静。脚步,身体,手和眼睛。内外,上下,全身协调。你不能走着留着,或者走着留着,走自己的路,脱离现实。正如拳击谚语所说,“开始时移动是明智的。”。“手脚并用,鬼打不到;手脚一起,金刚也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