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明明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重大抉择,却拍案而起,匆匆拿定主意。
有些人,明明有一份好工作,有一个好平台,却在工作和处理事情上浑浑噩噩。
有些人,明明处处碰壁,处处挨打,却总在别处找原因,什么都是别人的错。
有些人一边梦想着孩子的成功,一边以工作忙为借口忽视家庭教育。
这些都是惯性造成的,抓到最好的牌也有可能命不好。
相反,人生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有这“五勤”。
第一,勤于学习
曾国藩五岁受父亲启蒙,但读书学习方法极其简单,甚至有些笨拙。
上一句不懂就行,下一句就不要看了。在你读完这本书之前,不要碰下一本书。永远不要睡觉,直到你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
即便如此,曾国藩八岁读完五经,九岁开始学八股文。十四岁的时候,他就可以和父亲一起参加科学研究了。
为什么这么快?谁都知道曾国藩不是什么人才。
曾国藩和梁为贼背书的故事告诉我们,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
正是凭着这份勤奋,曾国藩28岁就中了进士,随后走出湖南加入翰林,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
即使后来担任湘军总司令、两江总督,他也从未懈怠学习。
有一次,曾国藩在安徽驻军,准备整顿安徽。他致电左,共商东南大局,共商补救之策。
之后,曾国藩将近年来由他整理的《经史杂记百则》手稿给左看,请他指教。
左万万没有想到,军政如此复杂,曾国藩能抽出时间来研究。
即使是像左这样自负的人,看到这本近百万字的卷帙浩繁、古文精粹,也只能自叹不如。
这本书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连毛主席都称赞过。
你看,梁上之贼,虽然聪明,却懒于学习,最终成了名士的陪衬。
而曾国藩却以勤奋的学习让平凡的生活熠熠生辉,留下了他的伟大著作。
第二,勤于思考
曾国藩有个习惯,就是喜欢挡着左右,独处一室,烧香,盘腿打坐。
他的很多人生重大决策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的。
185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太平军如火如荼,一路从广西打到湖南。
皇军和地方守军屡败,各地为了保家卫国,保护人民,纷纷提高农村勇气,成立勇团。
到了四十三岁,曾国藩还在为母亲守孝。一天,他突然收到湖南巡抚的一封信,邀请他担任湖南应永的总助理。
从此,我收到了唐鉴老师的密函,兵部的圣旨,道家的比喻,朋友的忠告。
都是热血男儿,急于建功立业,曾国藩的弟弟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只有曾国藩异常冷静。
为了国家,为了家庭,为了个人,他要不要出山,必须考虑得更全面更透彻。
这一天,他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坐。
形势、人事、官场、战场、兵马、金钱、风险、吉兆、情报、野心在他脑子里反复权衡,最后他决定出山。
正是经过这种全面冷静的思考,曾国藩做出了决定,然后动了,全身心投入到这场博弈中。
即使屡败屡战,他也敢于屡败屡战。
正是因为他的思考透彻,所以看得比别人更清楚,信心更坚定,最终建立了无与伦比的成就。
所以,每一分钟的思考都不是浪费时间。
思维敏锐,锐胜,惊天动地的事业,永远离不开静下心来的深思熟虑。
第三,勤于做事
晚清官员腐败,尸位素餐,贪腐之人比比皆是。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努力工作并竭尽全力的人是罕见的。
官场如此,军队亦然。
绿营人员军纪松懈,天性懒惰,训练也是有名无实。聚在一起,起个名字,走一走,各自挥几下刀枪,就算完事了,别说冬夏练了。
曾国藩成为湖南应永的总助,但他的训练风格却大不相同。他在每件事上都很认真和优秀,不允许马虎。
他一天去操场几次,严格督促,有时一整天都待在训练场。
不仅如此,他还就军纪、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精忠报国等等进行了训诫。
正是凭借这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曾国藩最终收复了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
凭借战功,曾国藩被朝廷封为一等侯爵,改由世袭。
面对王朝末路的千疮百孔,他此时可以隐退,躺在功劳簿上,悠闲地度过余生。
但他没有。虽然他的健康和精力不如从前,但他仍想为战后江南的光复和国家的复兴尽一份力。
在生命的最后,他还支身巡抚东方,勘测长江防务,推行洋务,敲定了派遣青年才俊留学等事宜,终于在历史上扬名立万。
与此同时,在同一个舞台上,曾国藩之所以成为风云人物,是因为当他和别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别人慢慢懈怠了,退缩了,他却依然勤奋,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从古至今,每个平台都需要勤勤恳恳做事的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每天都做,经常做,上帝最终会回报你的。
第四,勤于反思
人洗心去邪,如同洗身去垢。
自省是一面镜子,它可以清楚地显示我们的错误,给我们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曾子说:我一天自救三次。
就是不断地检查和反思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培养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曾国藩第一次向唐鉴(理学大师)学习,只问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体检的关键。
唐鉴给了他八字。即考察是在外面进行的,在‘整洁、认真’二字上;在‘主不知所措’这个词里,要坚持住内心。
经过唐鉴的指点,曾国藩的修身之法似乎一下子全明了。
唐鉴还告诉他,督促自己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写日记。
从此,曾国藩开始写日记,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
对于好的利益,好的行为,言行的猥琐,性格深处的阴暗面,我在日记里往往不谈。
为了改变自己的志向,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盛迪,并在日记中写道:“以过去为例,他昨天就死了,以未来为例,他今天就出生了。”
我们看曾国藩的日记,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一生都生活在不断的自省之中。
每天在日记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行为。
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日记拿给亲朋好友看,接受他们的监督。
曾国藩不断自省,不断修正,终于成为近代史上的“半圣”。
任曾经说过:只有懂得自我批评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因为,一个真正勤于自省的人,具有更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更积极的思维模式,更严谨细致的逻辑思维,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
五、勤于教学
曾国藩无论是在京为官还是为官,总是在百忙之中给弟弟和晚辈写信。
教他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教孩子,治军从政,等等。
1872年,曾国藩病重,他无法知晓。他很快就会死去。
重病期间,他一直想给两个儿子留下一些永久的东西。
我应该留下什么?
金银?现场制作?宝藏?
不,这些在他看来都不是真正的财富。
真正的财富是历经千年考验,被证明是遵循的家庭教育。
他仔细想了很久,最后把想对儿子说的话总结成四件事:
当你谨慎的时候,你会感到安心。
第二,主尊强势。
第三,求仁使人快乐。
第四,学会工作就是一个神。
他在遗书中写道:“这四篇,是剩下十年的果实。如果你的兄弟们记得那次旅行,并把它传给他们的子孙,曾宇的家族将永存,并拥有人才。”
曾国藩去世后,他写给家人的信被他的族人奉为家训,代代相传,影响深远。
有人统计,自曾国藩以来,他的后人中,成就的就有240多位。
真正实现了家族的长寿和一代人才。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优秀的家庭教育方式永远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基础。
家族的兴旺,子孙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因为运气。做好自己,勤于教学,是给下一代最好的财富。
写在最后
学业、家业、成就都不能勤。
立德,立身,立功,不勤立身。
真的,越努力越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