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收集和推动分散谷物的工具是带齿的“耙”和不带齿的“八”。
“巴”字读作bā,与“巴”字同音。后来因为划分太细,分别换成了“耙”和“剁”两个字。但由于这个词已经产生,已经成为一个废弃的词,被聪明的祖先简单地作为数字“八”的大写字母,有了独立的指称,逐渐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今天,我们去银行或邮局汇款或记账时,仍然用大写数字来确认阿拉伯数字,如“收到付款八千元”等等。这在中国金融系统已经达成共识。
为什么除了“8”、“8”之外还要用特殊汉字来表示数字?
因为“巴”字比较复杂,记录起来比较麻烦,但是在财务记录中是不能修改的,也就是说不怕有人添笔画或者涂抹,会改变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这也是防止金融诈骗的一种手段。
比如考试成绩是“8”,那么如果我们加一个“8”,会不会变成“88”?汉字中的数字“八”改起来相对困难,但一直有“传十四子”改为“传四子”的说法——虽然应该是谣言,但说明这种行为是有操作性的。
但如果康熙的照片是用数字大写的话,“十四子”就会写成“十四子”,无论如何都不能修改和涂改。
“巴”也一样,想改也改不了。
今天的“巴”字只作为“八”的大写存在于金融体系中,生活中也经常使用,但已经完全失去了“撕拉”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