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殿内,方丈和尚坐在大殿内的宝座上,众僧分坐两侧。吃之前要敲寺庙走廊里挂着的大木鱼(梆)和葫芦形铁板(云盘)。梆是一种吃的顺序,也叫长鱼。鱼日夜不合眼,说明佛教徒要勤快,废寝忘食。
3.吃饭中间,如果需要加菜,要把空碗送上桌,由斋堂的服务员来加。不要大声喧哗,碗筷要放在餐桌上。
4.如果方丈和尚的筷子放在碗边,说明他要对大众说话;筷子是平的,就是不准备说话。
5.过去由于僧尼人数较多,寺庙习惯以厅堂形式就餐,实行分食制。现在小庙人数少,吃四菜一汤的制度。佛教提倡中午以后不吃东西,现在改了。大部分僧尼也是为了工作学习而吃正餐,称为吃人参。
扩展数据:
素食的来源:
在佛陀统治时期,僧侣们穿着袈裟,拿着碗乞讨食物,四处游走。只有到了雨季,他们才在夏天回到修道院或固定的地方定居,这时他们不再出去要碗了。
对于僧人来说,“乞食”包含着更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是降服傲慢,不贪美食,别无选择,专心修道;另一方面,通过乞讨食物,他联系了居士,并给他们机会给予祝福和交谈。所以,乞食是僧人的生活,挖土种蔬果会伤害人的生命,这是原始佛教所禁止的。
然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乞讨”是一种卑劣的行为。而且在普遍重视劳动的大社会里,和尚乞讨食物被视为“不劳动不生产”,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可和尊重。
其次,僧人数量不断增加和扩大,寺庙地处偏僻,很难靠乞讨度日。在这种情况下,自南北朝以来,皇家贵族通过赠田、让田的方式供养僧侣,不再直接给予粮食;另一方面,僧侣也必须整理自己的生产方式,才能自给自足。
到了唐朝,妈祖大师开创了丛林,百丈禅师建立了明确的规则,正式开启了中国僧伽的新生活方式。和尚们开始过上了“昼耕夜禅”的修身养性的禅修生活,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吃”的高尚精神和光明节成为以后和尚们效仿的榜样,在工作中修行成为和尚们不可动摇的信仰。
百度百科-佛教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