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总政府和区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
3.没有家庭,男女必须同居不超过一年,而且期限必须更改。
4.怀孕的妇女进入胎教中心,出生的孩子进入托儿所。
5.每年都有儿童进入疗养院和各级学校。
6.成年后,政府将分配他们从事农业和工业生产。
7.有病就进养老院,老了就进养老院。
8.各区胎教、育婴、寄养、疗养、养老等机构设施最高,入园者享受最高。
9.成年男女必须在这些医院服务几年,如果他们此生服务的话。
10.设置公共宿舍和公共食堂,差额相等,每间均可由其工人自由享用。
11.警察的懒惰是最严厉的惩罚。
12.在学术上有新的发明人,在胎教等五家医院取得特殊成果的,将获得特别奖励。
13.死后火化,而火葬场就在化肥厂旁边。
《大同书》虽已问世,但学术界对其褒贬不一。但是有几点应该引起重视。例如:
第二,重视发展生产。康在《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它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制,然后全部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生产力高度发达。
第三,特别重视教育。在康看来,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是大同世界进步的巨大动力。他说:“太平天国重在教化民众,非常重视学校。从幼儿园里的教到小学中学大学,大家从小就在学习,大家一直学习到20岁。大家居无定所,无忧无虑,无不良习气,书器一致,语言文字一致,养精蓄锐,养生备道一致,其士之进化已逾千万倍。”(大同本)
第四,性别平等和婚姻自主权。《大同书》中所谓的“专家圈”,就是要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打破封建宗法制度和僵化宗教的束缚,实现资产阶级的人权、自由、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
第五,康主张废国,走向“超越国界,与大地融为一体”的盛世。他向往桃花源的世界:“大同无国,故无军法,无君主,无谋反,无夫妻,无情欲之争,无防奸淫,……无兄弟,无狱养,无咎争分,无爵位,无权力,无阿谀,无无私财物。”
第六,康在《大同书》中将“人”置于“义”之上,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哲学上有一场所谓的“理”与“欲”之争,其实质是人本主义与禁欲主义之争。在《大同书》中,康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兼爱"思想和佛教的"慈悲"观念,举起了朴素人道主义的旗帜。儒家的“仁”思想贯穿于《大同书》的全部内容。康把“仁”和“人”结合起来,指出“人之所以为仁,是因为人是人。”“舍人一定不是人。”康的仁学是从儒家的角度提出来的。在《大同书》中,他把“人”放在“义”之上,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这是非常可贵的。
尽管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而精辟的思想,使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大放异彩,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康在政治实践中坚持改良的局限性,他的独特思想只能成为乌托邦式的幻想。正如毛泽东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找不到去大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