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参考文献过时(Al)产钳分娩
3手术名称产钳手术
4妇产科/产科外科的分类
5概述产钳手术是以产钳为牵引或旋转力,纠正胎头方位,辅助胎头下降和胎儿娩出的产科手术。
镊子技术已经使用了200多年。产钳的种类很多,主要是18世纪的张伯伦产钳(图11.2.51),其钳勺只有胎头弯。斯梅利氏短钳(图11.2.52)在1751。钳勺有胎头弯曲和骨盆弯曲。塔尔尼亚尔产钳(图11.2.53,11.2.54)在钳勺与钳柄的连接处连接有杆和牵引柄,适用于高位的胎头。1916发明的基兰氏产钳无骨盆弯曲,枕位横置时可用于旋转牵拉胎头。派珀产钳是一种长柄产钳,专门用于臀位先露后辅助分娩。剖宫产钳轻便灵活,用于剖宫产术中辅助胎头娩出。辛普森短弯产钳是目前最常用的产钳,可以牵引和旋转胎头,辅助胎儿娩出。
6镊子的结构与功能镊子的种类很多,但各种镊子都是由左右两片叶子组成,每片叶子又分为四个部分:镊勺、镊柄、镊锁和镊柄。辛普森产钳、基兰产钳、派珀产钳和剖宫产产钳的结构和功能描述如下:
(1)辛普森产钳:产钳勺中间有窗孔,可减轻胎头压力,防止产钳滑脱。钳勺内表面凹,外表面凸,形成胎头弯,以适应胎头的形状。将镊子平放时,镊子勺的顶端比镊子颈高8.0厘米。形成骨盆弯曲以适应产道轴线(图11.2.55)。左叶钳在钳颈和钳柄的连接处有一个浅凹的形状,右叶钳的相对部分正好可以插入凹口形成自由移动的钳锁(图11.2.56)。左右镊到位后,闭合镊柄,镊尖间距3cm,两镊勺最宽间距9cm。镊子长35厘米,重550克,可用于牵引和旋转胎头。
(2)基兰氏产钳:适用于枕横位、胎头高位或倾斜度不均匀。这种产钳无骨盆弯曲,胎头弯曲浅,钳勺长,适合旋转胎头。双叶钳的每个手柄上都有一个小按钮(图11.2.57),与钳的正面方向一致。应用时,小按钮与胎头枕骨方向一致。夹钳锁简单灵活。与辛普森产钳的钳锁不同,左刀片的钳锁可以与右刀片胫骨上的任意一点锁定(图11.2.57),在胎头位置较高或倾斜度不均匀时发挥特殊作用。
(3)派珀产钳:是一种专门为臀位分娩设计的产钳,其特点是钳勺骨盆曲率小,钳柄长而向前弯曲,钳柄低于钳柄(图11.2.58),因此有利于臀位分娩产钳的操作。
(4)剖宫产钳:此类钳体短小轻便,全长27cm,重300g g,钳勺较细,钳柄很短,钳柄无侧向突出,锁紧钳灵活(图11.2.59),便于剖宫产。
产钳助产的分类根据术中胎头双顶径和骨盆内骨最下部的位置可分为三类(图11 . 2 . 510 ~ 11 . 2 . 438+03)。
(1)胎头双顶径在骨盆入口以上,暴露骨最低处未达到坐骨棘水平,故为高位钳。
(2)胎头双顶径已通过骨盆入口,但未超过坐骨棘水平,故为正中钳。由于胎头双顶径位置的不同和手术难度的不同,正中钳可分为两种。
①胎头双顶径已通过骨盆入口,但未达到坐骨棘水平,为高中位产钳。
②双顶径已达到坐骨棘水平,但未超过坐骨棘水平。胎头矢状缝在骨盆出口平面的横径或斜径仍为低中钳。
(3)双顶径已达到坐骨棘水平以下,暴露骨最低处已达到盆底,胎头矢状缝已转移至骨盆出口前后径,进行低位产钳手术。●产钳分娩也包括出口产钳分娩。
当双顶径低于坐骨棘水平时,暴露骨的最低处先降至盆底,外阴扩张膨出,或用部分胎头作出口钳。
3.分级分类1988,ACOG根据胎头位置和旋转角度修正了产钳的分类方法。
(1)产钳中期分娩:胎头已接合,胎头骨最低点在坐骨棘下不到2cm。
(2)低位产钳分娩:胎头骨最低点已达到或超过坐骨棘下2cm。根据胎头旋转角度可分为两种:ⅰ型:胎头旋转角度≤45°;ⅱ型:胎头旋转角度大于45°。
(3)出胎钳分娩:胎头深入盆底不分离,可见胎头先露。胎头矢状缝在骨盆前后径、左(右)枕前径、枕后径上。
高位产钳和高位产钳常对母体和胎儿造成严重伤害,已被剖宫产所取代。在低位和中位使用产钳时胎头矢状缝仍在骨盆横径或斜径上,比低位产钳手术对母儿危害更大,技术要求高,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
8适应症钳手术适用于:
1.因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轻度盆腔狭窄、巨大胎儿、宫缩乏力导致第二产程延长。
2.缩短第二产程。因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史、子宫瘢痕等原因不宜在分娩时屏气者。
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过期妊娠、胎盘早剥、脐带绕颈或脐带脱垂引起的胎儿窘迫。
4.面部位置为颏前位或臀位后,很难娩出胎头。
5.产妇的一般情况不适合在分娩时施加腹压。如心脏病、急慢性肺部疾病或其他疾病导致肺功能下降、重度子痫前期、严重肝肾疾病、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和精神分裂症、母体高热和器官衰竭、高血压、动脉硬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而子痫或子痫前期患者需要缩短第二产程。
6.抽吸失败,确认无明显头盆不对称或胎头已进入盆内甚至穿过坐骨棘平面。
7 .臀位,初产后需要产钳助产。
8.既往有剖宫产史或子宫有疤痕,需要缩短第二产程者。
9禁忌症1。骨盆狭窄或头盆不称。胎头双顶径达不到坐骨棘水平,胎儿暴露在+2以上。
2.后颏位、前位、高直位或其他异常胎位。
3.胎儿窘迫严重,估计产钳也不能马上结束分娩。
4.胎膜未破,宫颈未全开。
5.胎儿畸形。如脑积水、无脑儿、先天性巨结肠、连体胎儿、胎儿巨大畸胎瘤等严重畸形。
6.死产。胎儿死亡时应以保护孕妇为主,堕胎可行。
10术前准备1。注意监测胎心,必要时吸氧。
2.消毒外阴和导尿。
3.***从外到内检查。首先看外阴是否发育良好,有无炎症、疤痕、水肿,组织弹性如何。然后了解宫颈的大小和宫颈的质地,是否有水肿,同时了解露出骨部分的高度和胎位。还需要明确肿瘤大小、颅骨重叠、盆腔是否足够大,才能判断头部和骨盆是否相称。
4.检查胎膜的完整性,应该是人工破膜。
5.催产素已经静脉滴注了。子宫收缩强烈时,滴数应减慢,以放松子宫,利于胎头旋转。
6.准备抢救新生儿窒息的药品和用品。
7.***检查暴露部分高度和胎位,宫口是否全开。
8.在枕后位或枕横位的情况下,可先用手旋转胎头,使胎头矢状缝与骨盆出口前后径一致后才能放置。如果枕后位纠正胎位有困难,枕后位产钳手术也是可行的。
9.纠正胎位后,可静脉应用0.5% ~ 1%催产素加强宫缩。
10.初产妇会阴切开是可行的。
11.准备并检查镊子,并涂抹润滑剂。
11麻醉和* *膀胱切开术。单侧或双侧神经阻滞麻醉。
12操作步骤12.1低位产钳操作(1)放置左产钳:操作者左手持笔握住左产钳柄,产钳勺凹面朝向胎头。右手从后骶骨伸入* *壁,胎头固定在枕骨位。右手食指扣住轮胎左耳的孔,中指触及6点钟方向的大囟门作为枕部位置的标志,使左钳沿右手掌面慢慢伸入胎头与* * *后壁之间的空间(图11 . 2 . 234 . 00000000056根据左手的标志, 将左钳勺放在左耳前方的面颊上(图11.2.515),使钳的纵轴与胎头的颏径平行,钳刃尖端最好在上颌与下颌之间的咬肌前方。 放置左钳时,最好不要放在左耳上(这样左耳就放在左钳的孔里了),以免影响右钳的正确放置。
(2)放置右叶钳:操作者右手持笔握住右钳柄,左手四指伸于胎头与右后壁之间(图11.2.516),沿左掌滑动右叶钳至左钳勺对应位置。
(3)关闭镊锁:如果两个镊定位正确,镊锁可以轻松锁定,镊柄可以顺利闭合(图11.2.518)。如果镊子锁不能锁定,则表明镊子位置不正确。先用左手中指调节右钳键关闭钳锁,如果锁了,还是关着。
(4)检查胎位:操作者右手食指伸入* *内,检查胎头矢状缝是否位于骨盆出口前后径上,钳勺与胎头之间是否夹有柔软的产道组织或脐带。
(5)试牵引:目的是防止正式牵引时镊子滑脱。方法是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钳柄向外拉,另一只手固定在握钳的手背上,其食指紧靠胎头。试牵拉时,若食指始终抵住胎头,可正式牵拉产钳,否则应重新检查。
(6)牵引钳:在宫缩时,轻轻合上钳柄,左手握住钳盖斯金,右手掌心向下,将中指、食指、无名指分别放在钳锁和钳柄的侧突起上,慢慢向下向外拉(图11.2.519),或者操作者可将大拇指抵住钳柄后侧。当胎头枕骨结节从耻骨弓下通过时,钳柄逐渐向上抬起,使胎头逐渐伸展娩出(图11 . 2 . 521 . 11 . 2 . 522)。如果一次宫缩不能娩出胎头,可稍微松开钳锁,然后在下一次宫缩时轻轻锁紧钳锁进行牵引。紧急情况下,不用等宫缩就可以马上拉产钳。
(7)拆钳:当胎头以双顶径拉出时,右手握住钳柄,向放置钳的反方向取出右钳。取出右产钳时,钳柄要斜向左侧取出,不要平行于产道拔出,以防损伤。同样,拆下左侧镊子。如果较早取出产钳,可能会造成大直径胎头娩出困难。当胎头大径娩出时,拔除产钳可能会增加会阴软组织裂伤。
(8)拉出胴体,娩出胎盘:按自然分娩机拉出胴体。协助胎盘的运送。
(9)检查软产道:用牵开器和海绵钳暴露检查宫颈、* *、会阴是否撕裂,侧切伤口无延伸,然后逐层缝合。
12.2胎头双顶径尚未达到坐骨棘水平,矢状缝常处于骨盆横径或斜径。所以首先要纠正胎头的朝向,使其枕部。中钳手术的程序与低钳手术基本相同,其特点如下:
(1)产钳的放置:由于胎头位置较高,产钳的位置也较高。如果胎位不正,在纠正胎位后,操作者仍用右手托住胎头,保持正确姿势,防止胎头回头。按照低位产钳操作放置左侧产钳,使产钳勺达到胎头左侧颊部。然后放右边的镊子。如果很难关闭夹钳锁,不要强行关闭。首先调整右夹钳刀片。如果仍然无法关闭,请取出镊子,检查轮胎方向,然后重新定位。
由于胎头位置较高,术中应注意不要夹入产道软组织或脐带。钳子锁定后,在尝试牵引和牵引前,请仔细检查轮胎方向。
(2)牵引钳:由于胎头位置较高,牵引时需要弯下腰沿产道向外牵拉,向下角度略大于低位钳。如果矢状缝在骨盆斜径上,牵引时轻轻旋转镊子,使矢状缝达到骨盆出口前后径。当胎头枕结节到达耻骨弓下方时,水平向上牵拉(图11.2.523),使胎儿额、鼻、口、颏相继娩出。
通常牵引2 ~ 3次即可娩出胎头。在宫缩间期,钳锁应稍松,以减轻胎头压力。
中钳的操作难度大于低钳。胎头骨质越高,对软产道和胎儿的伤害风险越大。所以目前已经很少使用,多以剖宫产代替。没有剖宫产,应该由有经验的医生来做。
12.3基兰氏产钳术适用于枕横位、枕后位或胎头倾斜不均匀时胎头的旋转牵引。前钳的放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滑动法,另一种是传统法。下面以右枕横位为例来描述一下。
(1)滑动法
产钳的朝向:操作者右手握住产钳柄,使产钳的前额和产钳柄上的小按钮朝向胎儿枕骨(图11.2.523)。
左前产钳的放置:操作者先用右手握住左前产钳的钳勺(图11.2.524),再用左手相继握住左产钳的手柄,使钳勺的凹面向前,右手伸入* * *后壁与胎头右后侧之间, 并用手掌将钳勺滑向胎脸(图65438)然后用右手中指和食指推动钳勺后缘,逆时针方向逐渐在耻骨联合下侧和胎头左前侧之间滑动,最后使钳勺到达胎头左颊部(图11.2.526)。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左钳柄紧靠右臂。
放置右后产钳:按低位产钳操作放置右后产钳,左手中指依次推动产钳勺逆时针滑动45°(图11.2.527),使产钳勺置于胎头右颊,与左产钳勺相对。
紧固夹钳锁:两叶钳就位后,紧固夹钳锁(图11.2.528)。基兰氏钳只有左叶有钳锁,右叶的加斯金点可以与之啮合,所以紧固难度较小。
胎头牵引旋转:操作者单手或双手握住钳柄,沿产道轴线缓慢向下向外拉,同时轻轻顺时针旋转钳柄90°(图11.2.529),使胎头矢状缝转移到骨盆前后径继续牵引(图11.2)旋转胎头和向下牵引可分开进行,分别
基兰氏钳的特点是钳勺长,头弯浅,无盆弯。因此适用于第二产程胎头位置异常,用于旋转牵拉胎头辅助胎儿娩出。基兰氏钳放置正确后,是边牵引边旋转还是分开牵引旋转,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果骨盆较宽,胎儿比较小,可以边拉边旋转。但目前有学者强调旋转和牵引必须分开,不能同时进行,以防母子受伤。旋转和牵引哪个先出现,可以根据轮胎胎头的位置来确定。胎头的旋转应在盆腔最大平面进行。如果胎头高于这个平面,先把胎头拉到这个平面再旋转;如果胎头低于此平面,轻轻将胎头向上推到此平面,然后旋转。一般情况下,先旋转再拉。
(2)传统法律
左前产钳的放置:与滑动法不同,操作者将右手中指放入胎儿头部* * *前壁与左前侧之间的空间,握住左产钳手柄,凹面朝向耻骨联合, 从而镊子的尖端沿着其右手的手掌表面轻轻地滑入* * *前壁和胎儿头部之间的空间(图11.2.3008888866)当操作者将镊子的手柄向下移动到水平位置时,镊子的尖端向前滑入前壁和手指之间的子宫腔中(图11.2.532),并且镊子勺的凹面朝向子宫腔 之后将钳柄旋转180,钳勺的凹面转向后方,以符合胎头的形状(图11.2.533)。然后轻轻拉下钳柄(图11.2.534)使钳勺贴在胎头的左顶颞部。放置右后叶镊子等步骤同滑动法。
Kielland认为,当子宫紧紧包裹胎头或子宫下部张力大而薄时,传统的放置左前产钳的方法可能会损伤膀胱和子宫,而滑动法更安全。所以目前不提倡传统的放置钳子的方法。
12.4因持续性枕后分娩梗阻,应首先进行枕后产钳手术。如胎头旋转困难,或因妊娠合并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痫、心力衰竭、产前出血等不适合旋转胎头。,否则胎儿窘迫必须迅速结束分娩。枕后钳手术是可行的。
持续性枕后位常伴有胎头屈曲不良,胎头呈伸展状态暴露,胎头高暴露,下产钳操作困难,易造成产道损伤。枕后产钳手术的程序与低位产钳手术基本相同,其特点是:①切口大。②与低位钳手术相比,放置钳时,钳柄应略低于水平线,钳勺纵轴应尽量与胎头颏径一致(图11.2.535)。③由于胎头位置高,屈曲性差,拔产钳时,胎头应略向下弯曲,逐渐转向水平位。当胎头到达盆底时,要稍微向上向外拉,帮助胎头弯曲。当胎儿前额和鼻根到达耻骨联合以下时,胎儿头枕将被缓慢娩出,然后向下向外轻微牵拉,使前额、鼻子和脸颊相继娩出(图65433
12.5面部体位使用产钳时,胎头极度伸展,使胎头枕与胎背接触。后颏位不能用* * *,前颏位可以用产钳辅助。手术步骤与低位产钳基本相同,特点如下:①切口较大。②与顶先露不同,放置产钳时,面部产钳手术的钳勺放在胎儿面颊两侧,胎儿头顶在钳勺尖端以内。钳勺的纵轴与顶颏直径方向一致。当镊子就位且镊子锁关闭时,镊子手柄应高于水平线。③牵引钳:先向下向外牵引,使胎儿颏部达到耻骨联合以下,再逐渐向上向外牵引,使胎儿的鼻、眼、额、枕相继娩出(图11.2.537、165438+)
面部体位产钳操作难度大,容易造成胎儿损伤和产道撕裂,需要有经验的人进行。
12.6体位后,派珀钳胎头必须到达盆底才能手术。其手术特点如下:(1)阴道大切口。②助手托举或包裹胎儿肢体、躯干、脐带,操作者易于操作。③放置产钳时,操作者按低位产钳操作,从胎儿腹侧将产钳放入左叶,使产钳勺到达胎头右颊。注意钳勺尖略向上,钳柄略向下,使钳勺纵轴与枕骨颏径一致。然后,将右钳放在胎头左侧,与左钳勺位置相对。在两个钳子顶端的里面是胎儿的头顶。④锁定钳和牵引钳。夹钳锁紧后,向外向上拉,使胎头弯曲。当枕骨到达耻骨弓下方时,钳柄向上提(图11.2.539),胎儿颏、鼻、额相继娩出。
如果条件限制,也可以用辛普森氏钳代替派珀氏钳。
操作时的注意事项13 1。正确掌握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仔细检查,正确了解胎头骨最低处的高度和双顶径,以及矢状缝和胎耳的方向,引导钳勺放置在胎儿两侧面颊部。
3.放置钳刃时,若因阻力无法插入深度,钳端可能嵌入* * * *的拱顶。此时不要强行推动钳刃,检查原因,否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壁面损伤。
4.放置产钳后,如果产钳锁不易闭合,原因可能是:胎位为枕横位,或产钳位置不正,使一个产钳勺放在胎头乳突部,另一个勺在颈部;或者一个钳勺放在胎头前额,另一个勺放在枕头上(图11.2.540,11.2.5438+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闭合和牵拉产钳锁,可引起胎儿小脑幕撕裂、颅内出血、面瘫或眼球损伤,产道撕裂严重,甚至子宫破裂。所以,如果发现钳柄关不上,就要找出原因,然后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理。
5.放置产钳时,若双顶径已超过子宫口,胎头骨部已达到+2以下,但子宫口仍有小边不能完全张开,操作者的指尖必须保持在子宫口内,以防损伤* * *穹窿。
6.拔镊时,用力要均匀、适当,速度不能太快,镊柄不能左右晃动。
7.当牵引困难时(即胎头不下降),原因可能是:
①牵引方向不正确。
②骨盆与胎头不匹配。
③胎头位置不合适,注意不要用强力牵引,并找出原因加以纠正,否则容易导致胎儿和产道损伤。
8.牵引过程中镊子滑动,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
①镊子放置不正确,镊片位置浅或径线不合适;
②胎头过大或过小。无论如何,产钳的滑脱都会对胎儿和产道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在扣紧产钳时,要检查产钳叶片的位置是否很深,是否靠近胎头。尝试牵引,有可能滑脱时立即停止牵引,重新检查胎头方位,放置产钳。
9.胎头即将娩出时,应减慢牵引速度,助手配合保护会阴,防止会阴撕裂。
10.如果牵引2 ~ 3次后胎先露仍不下降,应检查原因,及时改为剖宫产,以免失去抢救胎儿的机会。
14产钳手术后的术后处理,做如下处理:
1.因为产程长,胎头长时间压迫膀胱颈,可能会出现尿潴留。术后留置导管应开放24小时。
2.产道常规产后探查,如有宫颈或* * *裂伤,应立即缝合。
3.新生儿出生后,肌肉注射维生素k 1/d+012mg,共3天。
4.对于手术次数较多、时间较长者,术后可使用抗生素预防新生儿和产妇感染。
人体表面积计算器身体质量指数指数的计算和评估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正常体重增加药物安全分类(FDA)五行和八字成人血压评估体温水平评估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转换基础代谢率计算钠补充计算器铁补充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快速检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快速检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酒精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现在算!
15并发症15.1.1。新生儿重度头皮水肿可由产钳手术及胎头吸引术后轻度头皮水肿引起,48小时内可自然吸收。产钳操作时间长、胎头吸引负压过大、牵引时间长、旋转牵引大或多次滑脱均可引起头皮严重水肿,胎头顶部、颞侧、枕部有水疱和擦伤。新生儿出生后应少动,给予维生素K112mg肌肉注射,1/d,共3天。抗生素软膏应该涂在擦伤和水泡上以防止感染。一般头皮水肿72h左右吸收,没有后遗症。
15.2 2.新生儿头部血肿和新生儿头皮水肿的原因是一样的。分为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两种(图11.2.542)。新生儿出生后,头皮水肿逐渐吸收,胎儿头顶可触及有波动感的血肿。包膜下血肿不受缝线限制,骨膜下血肿边界与缝线一致,张力大。双侧或单侧顶叶血肿比枕叶血肿更常见。胎头血肿在出生后数周或3个月内吸收。大血肿可以是纤维化或钙化的。头部血肿还会加重新生儿黄疸,影响食欲和体重增加,偶尔会并发感染。头部血肿新生儿出生后应少动,肌注维生素K112mg,连用3天。如果血肿直径大于5cm,可在出生后24 ~ 48小时后抽取积血,抽取的积血达到孩子体重的1%时,应补充新鲜全血。帽腱膜下大量出血。止血、拔牙、包扎无效时,应切开清除血肿。头皮穿刺点压迫半小时左右,纱布敷6小时。
15.3 3.新生儿颅内出血可由胎头位置偏高、胎方位不正确、牵引钳或胎头吸引器使用时间过长或吸引器反复滑脱引起。较重的新生儿因手术难度较大,更易发生颅内出血,早产儿因组织脆弱,更易发生颅内出血。
轻度颅内出血可表现为焦虑、单调的哭闹或尖叫。一检查,面部略发绀,前烟囱张力大,为“夕阳眼”;肢体张力增加或面部和肢体肌肉抽搐。严重的颅内出血,由于脑压增高,新生儿出现面色苍白,反应迟钝,呼吸微弱,心率减慢,肌张力低下,甚至死亡。部分早产儿仅在出生后48小时左右出现临床症状,应注意观察并立即治疗。颅内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止血、脱水、镇静、解痉和预防感染。
15.4 4.其他新生儿损伤,如产钳位置不正确,钳尖压在耳前,可引起面神经麻醉,轻度可在1周左右自然恢复,严重者需物理治疗。枕横位时,如果钳尖压在眶上,可能发生眶骨骨折,甚至眼球突出。如果镊子尖端直接压在眼球上,可能会破坏角膜后面的弹性层,出生后会出现角膜混浊,留下视力障碍。也可出现眼球后部出血,使眼球突出。应立即用手指按压眼球止血约10min,并注射止血剂。如果眼球不再突出,说明出血停止了。
15.5 5.产妇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