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事业规划

【人物】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医圣

文|乔·

张仲景最著名的著作是《伤寒论》。相传张仲景家原本有200多人。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不到10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伤寒,十个中有七个死于伤寒。

伤寒蔓延时,有的庸医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把脉。“握手言和还不够”,一会儿和病人对着干,一会儿开药,只知道赚钱。越来越多的人,虽然师从名医,却不思进取,墨守成规,不认真研究医方医术,拯救百姓疾苦,却争权夺利,忘了本分。

张仲景对这些人很生气,狠狠地斥责他们。他决心控制瘟疫流行,根除伤寒。此后,他刻苦钻研《苏文》、《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学说》、《孕医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经典医书的基础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

当时东汉王朝动荡不安。为了避免混乱,张仲景辞职去了岭南隐居,专心学医写医书。

到建安十五年,他终于写出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巨著《伤寒论》,共十六卷。后人将其编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伤寒论》系统总结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和方剂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视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称为“方婧大师”。

写完这本书后,张仲景仍然致力于学医,直到去世。公元285年,晋武帝司马燕统一天下后,张仲景的遗体被后人运回家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讨论一: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子承作,巴西韩安(今四川南充)人,《三国志》作者。按照中国“修前朝史”的习惯,张仲景并没有出现在晋代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中。按理说,陈寿活在最近的时代,张仲景活在书里。书中没有提到张仲景就很能说明问题,尤其是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讨论二:叶凡(398-445),南朝宋(今河南淅川东)人,《后汉书》作者。南朝时期,叶凡先生花了65,438+03年的时间,研究了众多学派的学说,撰写了《后汉书》,为研究后汉书史保存了一份难得的史料。这本关于后汉历史最权威的书,收录了六位名医(郭虞、高程、华佗、邓旭、赵冰、费长房),其中没有张继或张仲景的名字!叶凡原籍南阳县杨顺,在荆州做了四年的秘书。当时荆州有南阳郡等七郡。

也就是说,叶凡不仅是传说中的张仲景的故乡,而且还是一个当官的南洋人。很奇怪,叶凡不知道村民中有一位神仙般的“医圣”。但在两部史书中,并没有同时记载当时著名震区有“医圣”之称的张仲景。这是什么意思?

讨论三:张仲景不在长沙太守之列。

《名医传》说,张仲景曾是“长沙官府尹”。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的首任长沙太守是孙坚。由于孙坚在镇压湖南黄巾军、平定零陵、桂阳农民起义中的贡献,于公元187年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孙坚任长沙太守至192。公元192年,孙坚推荐继任长沙太守。

刘表攻占长沙后,任命张喜安为长沙太守。据张公耀保存在家中的《张氏族谱》记载,是张茂的哥哥,张公耀的第一百世祖,张平的长子,汉高祖张亮的第19代孙。张喜安为长沙太守,不久与刘表不和,最终张喜安造反。后来,刘表组织了对张喜安的围攻。好几年没有了。张喜安最后死在长沙。临死前,张喜安指定他的儿子张舟继承长沙郡。刘表趁机再次进攻长沙。张仪战败。长沙陷刘表。韩健安13,刘彪病逝。刘表的儿子向曹操投降。

曹操任命韩玄为长沙太守。七年后,曹操任命廖立接任。廖理担任此职六年后,长沙被吴人攻陷。从此长沙不再受汉朝控制,也不再有汉人臣民担任长沙太守。由此,东汉至魏蜀吴一分为三,而唯一可能的张太守就是张喜安和张周。

结论1:张仲景和华佗扁鹊一样,都是虚构的人物,历史上从未有过关于此人的真实史料。

结论二:张仲景生卒年对应的事迹混乱,事迹与其行医时间不符。

结论三:即使张仲景有真人,他也确实写过《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可能是拼凑的。张仲景(约150 ~ 154-约215 ~ 219)于2005年开始著书,历时10年,其理论和方药均出自《苏文》和《灵枢》。

因为这些药方和理论在10年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临床验证,不吃不喝不睡觉也不行,因为他写了十六卷之多,这在东汉是很难做到的,即使科学发达,实验室里的高精仪器齐全。

  • 【人物】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医圣
  • 1973男人的心在八月五日出生。
  • 传球有几种手型?
  • 丙寅、辛丑、乙亥八字
  • 65438+2020年5月,2020年4月23日出生的女生的人生
  • 八字刘海女博主是谁?
  • 你知道为什么人死了要往坟墓里加土吗?
  • 五行缺木的首饰有哪些?
  • 如何计算身体质量指数指数?
  • 八字最高的数字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