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因为陈佩斯在人们心目中已经确立了“素描大师”的地位,即使模仿,观众也很难认出他来。毕竟对于那些“神坛之上”的人来说,模仿成功就是能力,反之就是亵渎。为什么模仿者要冒这个险?
陈佩斯作为春晚小品第一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开创了春晚小品的形式。
他把语言作为他小品的主要表现形式,京味儿的口音和幽默的肢体语言创造了独属于陈佩斯模式的小品。
比如可能不合适。宋立科·鲍晓是为喜剧而生的。不管他长什么样,说什么话,只要站在那个舞台上,不用做鬼脸,他就已经充满了笑料。
陈佩斯大概也是如此。标志性的大光头,八字眉,炯炯有神的小眼睛,对于很多人来说,他站在那里,就是一部喜剧。
人怎么能模仿出这种境界?
更重要的是,陈佩斯没有固定的身体表达模式,这对模仿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再比如费玉清先生,很多人模仿,而且模仿的很好。先不说唱歌能不能模仿一二,光是那个姿势就很有味道了。
抬起头,双腿并拢,屁股站立,表示急着要小便。这样就模仿了费玉清唱歌姿势的精髓。另一方面,陈佩斯的表演是随意的,没有条理的,所以这注定很难模仿任何身体上的东西。
最后,还有一点我认为,陈佩斯,甚至是一代素描神话,最终都会被更新鲜的人所取代。而大众的目光总是追随着更年轻的面孔。因此,难以模仿的陈佩斯很少被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