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驼山
塔山堰位于宁波市鄞县鄞江镇西南塔山旁。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塔山堰长134.4米,宽4.8米,全部用长2至3米、宽0.2至0.35米的条石筑成,左右36级石阶。堰面都是用条石砌成的。堰是用木头和石头做成的,堰内躺着不止一个大梅枕,经年累月也不会腐烂。它被称为“另一座山堰上的梅梁”。修建塔山堰的目的是为了抵御潮汐,使海水和河流分离、隔离。河水流过堰,分成两条渠:一条入月湖,一条入印江、奉化河,灌溉千亩良田,化水害为水利。塔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时至今日,历经千余年的洪水,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着抗盐、蓄光、引水、泄洪的作用。1988 65438+2月28日,国务院公布塔山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灌溉系统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它是我国古代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一直沿用至今。它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一般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公元前256年左右,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们修建的。它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宏大水利工程,特点是不建大坝引水,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渠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东西走向,连接兴安东部的海阳河(湘江的源头,由南向北流)和兴安西部的大蓉江(漓江的源头,由北向南流)。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古称秦渠、零渠、陡河渠、兴安渠,于公元前214年通车,至今已2217年,仍在发挥作用。
郑国渠
郑国渠是第一个在关中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人。战国末期,秦国洞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朝鲜水利工程师郑国修建,大约十年后完工。位于泾河北岸,今泾阳县西北25公里处。它从西部的水镜引水到东部的洛水,全长300多英里(灌溉面积称为4万公顷)。
1,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哨皮
淮河流域著名的古北塘灌溉工程。又名安风堂。位于安徽省寿县南部。春秋时期的楚庄王,是孙帅于16至23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所建(相传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2500多年来,灌溉效率一直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少北开始看《汉书》。地理”,而西汉设置了一个陂官负责灌溉维护。东汉八年(公元83年),王在韶北开辟水田。1959期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队在安丰塘大坝穿越处发掘了一处汉代水利工程(草图堰)遗址,并伴有汉代水官锤等文物。
邵北的主要水源是淠河。邵北灌区的面积在公元4-13世纪时有普遍记载,据说有1万公顷的灌溉地,5000多公顷的灌溉地。“水经典。《淝水注》详细记载了少陂的由来和工程规模,指出北陂有五门(水口),在溪中呼吸。发展到隋朝,进行了整修,增加到36门。一直持续到宋朝。这36个喷头仍然可以根据进出水的增减起到调节灌溉用水顺序的作用。明嘉靖《寿州志》详细记载了当时36座闸门的具体名称及其流向,灌溉渠长783里。清代,从乾隆到光绪,邵北门共有28个门。
至于邵北工程的人为破坏,三国南北朝多次受战乱影响。唐宋以来,地主、土豪多为侵占、非法决定。以邵北皮区为例。到明朝时,占用的塘面长约50里,塘被改造成田地56967多亩。明成化十九年(1483)才在邵北设置水闸。因为地主土豪霸占了恶性田地,蓄水面积减少。雨季上涨时,为了防止私有田地被淹,地主们盗走恶毒的堤防排水,干涸池底,继续占有土地。为了防止偷盗和开垦,设置了水闸进行控制。清乾隆二年(1737),中兴集南部修建堆石坝。到了民国时期,邵北的灌溉效率越来越低,1949的灌溉面积只有8万多亩。现为淠史杭灌区反调节水库。
2.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韩沟。
连接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有明确记载的运河。又称曲水、汉江、中都水、淮阳渠、黎里渠。韩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霸。公元前486年,建韩城(今扬州市),开韩沟。起初,南端从长江引水到北方,绕过北方的一系列湖泊,由短的人工渠道连接,渠道是弯曲的,最后进入淮河。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河水无法引入运河。上游从仪征引水通航,并在渠口修建堰闸,以节约用水。河上也有许多堰。
隋朝两次重开这条河,成为南北大运河的重要一段。到了唐代,长江中的沙洲扩大,与北岸接壤。开元二十二年(734),义楼河接扬子镇南,经瓜州入河。此后,瓜州港与集疏运港一起使用。北宋时期,汉江沟壑上修建了数十座船闸、闸坝、涵洞、堤坝等建筑物,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式船闸。到了元朝,京杭运河开通,汉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南入口在瓜州、仪征,北入口仍在淮安北。
3.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张茵十二运河
中国战国早期以漳水为源头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北)。史书等古籍记载为西门豹创建于公元前422年,战国时魏文侯叶(治叶镇,今西南四十里)。第一条渠首在西野18,项燕12有12低溢流堰。所有堰均在上游右岸设有取水口,设有取水闸门,形成12渠道。灌溉面积不足65438+万亩。漳水浑浑,可淤积淤泥,肥田,增产。叶迪变得富有了。东汉末年,曹操以邺底为根据地,按原有形式进行了整修。十二堰被称为十二灯,并改名为荆凯堰。
《吕氏春秋·渠记》成书于史,约在西门豹之后100年,批评西门豹不知引张灌溉田地。《汉书·勾践》采用这种说法与《史记》相矛盾。后人调和了两种学说,说西门豹先开运河,历史又开始开了。东魏田萍二年(535),田萍运河重修,成为一个单独的渠首。灌溉面积扩大了,后来改名为万金运河。渠首在今天安阳以北40多英里处,在漳河南岸。隋唐以后,这一带形成了以漳水、洹水(今洋河)为源头的灌区。唐朝时,田萍运河重修支渠,灌溉农田10多万亩。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仍然得到恢复和利用。1959年,在漳河上修建了岳城水库。两岸分流水库水来灌溉数百万英亩的土地,而不是古老的灌溉渠。
4、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gap
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最早的人工运河。魏惠王在战国时期(公元前361)的第10年开始建造。建成后一直是黄淮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水运路线之一。西汉也叫狼汤渠。它从河南荥阳引黄河水,东经北,开封北,南,经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再分南水影、东沙水两条支流,均入淮河。途中在开封东分水(古汴水)。在南部和东部,水可以流入淮河。再往南,向东分水为涡水,直奔淮河,形成黄淮淮河水运网。隋代吉渠的开通,即唐宋时期的汴河,成为黄淮与蔡河之间的交通要道,相当于缺口位置,仍部分起到沟通黄淮的作用。自元代建都北京,京杭运河开通,主航道东移,蔡河被阻断。
5.都江堰,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冠县)的岷江大型引水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它建于秦赵浩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由的守护者李冰主持。灌溉是主要工程,具有防洪、输水、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正因为如此,成都平原富饶,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最早命名于宋代。宋代以前称为都安堰、隋堰或桂堰。枢纽布局初期就有堤防、堰和引水设施的都江堰,经过后人不断完善,成为由余醉(引水工程)、沙飞堰(溢流排沙工程)、宝江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的无坝引水枢纽。
此外,还有内外菱形堤、人字堤和控水防沙建筑物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建了外江闸、沙河闸和工业取水口等工程。鱼嘴建在江心洲的顶部,将闽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是主要的引水渠道,通过飞沙渠、人字堤和宝口来控制泥沙和调节水量。外江是岷江的右径,主要是泄洪,也为右岸灌区从小鱼嘴到沙河分水。工程结构在古代都江堰,竹笼、木桩和鹅卵石是主要的建筑材料。竹编笼内填卵石,构筑鱼嘴、飞沙堰、内外菱形堤、人字堤。
每年的年修都要更换一万多个竹笼。为了在年修中减少年工程量,历代水利工作者和劳动人民一直在寻求对工程结构尤其是鱼嘴的改造。元代鱼嘴为石筑,龟顶为铸铁;明朝建鱼嘴,铁牛摆在前面。到了清代,石鱼嘴得到了重用。由于基础不稳固,这些项目无法持续。1936以竹笼为基础,前端及两侧用木桩保护,其上砌筑鱼嘴。工程历时较长,1974外江闸修复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2000多年来,灌区人民在建设和完善都江堰的漫长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引水防沙经验。
由于三大工程的合理规划和精心设计建设,枢纽工程发挥了引水、防沙、泄洪的有效综合作用。在合适的河段适当的位置修建鱼嘴,可以在枯水时使更多的水从内河分流,在洪水时使更多的洪水从外河泄洪排沙;在河湾末端修建飞沙堰,利用环流,可以大量泄洪排沙,减轻成都平原的洪涝灾害。都江堰长期没有荒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工程管理,严格执行年修制。据史料记载,早在1400年前,就有年修“淘滩深,堰低”的“六字公式”。后来他总结出治水的“三字经”和治河的“八字箴言”。古往今来,设立管理机构和堰官,负责工程维护。工程维修分为四类:年中修、五年大修、特大洪水后专项维修和汛期应急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