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中国文字,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蹈风格,指的是打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从反面看问题,反常规。《反弹琵琶》是敦煌壁画《生生不息》的一部分,是中唐时期的作品。反弹琵琶是敦煌画中最具艺术表现特色的画面。代表了敦煌艺术的最高绘画水平。它的绘画色彩和舞蹈动作明显具有西域少数民族的特点。是盛唐对外交往的友好见证。
在敦煌壁画中,琵琶作为乐器出现了600多次,有几十幅画中抱着琵琶边弹边舞。舞蹈有:持立弹、横挥手臂、持头倾斜、后仰弹回,尤其是琵琶弹回,难度很大。敦煌石窟112描绘了一个弹琵琶的天庭舞妓。
详细描述:
她的头被绑在一个高高的发髻里,上身赤裸,脖子和裤子上戴着花环和装饰品。琵琶置于脑后,丰满的双臂倒立,左重心后抬,右脚翘起,舞蹈散开,节拍清晰,神态从容自然,活力无限。两只脚的拇指倾斜,好像随着节拍在颤抖。这种特殊的舞蹈技巧可以显示出印度舞蹈留下的影响。女神的眼睛微微下垂,美若天仙。
颇有唐代仕女画的特色。在天空中弹跳的琵琶是敦煌壁画中最具艺术表现特色的画面,也代表了敦煌壁画的高度艺术水平。在敦煌第400窟,有一对男孩在莲花上跳舞。他们穿着小皮靴,每人拿着一把小琵琶,边弹边跳。飞起来的右腿,飞起来的丝,给人带来的是欢乐和喜悦。
琵琶自汉代特别是隋唐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原后,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后来逐渐成为跳舞的工具。然而,到目前为止,唐代文献中还没有关于边弹琵琶边跳舞的文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