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开裂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1:地基产生裂缝。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建筑物的全部荷载最终通过地基传递给地基,由于应力的扩散,建筑物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当上层地基土温度降至0℃以下时,上层开始冻结,下层水由于毛细作用不断上升在冻结层中形成冰晶,体积膨胀,使土体向上隆起。
原因二:温度变化导致的裂缝。
热胀冷缩是大多数物体的基本物理性质。砖石也不例外。由于温度变化均匀,砌体收缩不均匀,或砌体的膨胀和收缩约束不均匀,温度应力超过砌体的强度,导致砌体开裂。
原因三:材料导致的裂缝。
由于国家保护耕地措施的出台,粘土实心砖和粘土空心砖的使用普遍被禁止和限制,各种砌块被广泛使用。但水泥砌块墙体普遍存在裂缝、渗水现象。砌块的湿胀干缩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外墙。砌块干缩较大时,墙体容易出现裂缝。
原因四:施工造成的裂缝。
施工质量差是导致墙体开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施工过程中,砌筑工人技术水平低,质量意识低,承包商有意偷工减料,都有可能导致墙体开裂。
原因五:设计原因导致的裂缝
主要表现为:基础设计不合理或钻孔不充分,造成不均匀沉降和裂缝;由于资金的考虑,屋面上没有设计保温层,导致屋面结构层与墙体产生温差,产生温度应变差,产生裂变。门窗窗台处没有设计过梁和槛梁,导致这些薄弱受力区域出现裂缝,建筑过长没有伸缩缝。
墙体裂缝的处理和加固方案!
方案1:注浆加固方法:
前提条件:裂缝细,裂缝数量少,裂缝基本稳定。
具体做法:用同样的材料做两个或四个试验砌体柱。分为两组,一组先用压力机压裂,再灌浆,然后对比两组砌体柱的破坏试验。如果灌浆后的砌体强度与原砌体强度基本相同,则认为加固合格。宽度约3.0mm的裂缝可以填充;当实际裂缝宽度大于5.0mm时,可采用水泥砂浆;裂缝较小时,可采用压力灌浆。
解决方案2:嵌入方法
前提条件:裂缝较宽,但数量较少。
具体做法:裂缝相交处的灰缝可用高标号砂浆和细钢筋填塞,也可采用嵌块法,即用钢筋混凝土楔子或钢锯加固两端和中间的裂缝。楔子或钢锯可以和墙一样厚,或者是墙厚的1/2或1/3。
方案三:加钢拉杆法
前提条件:墙体会因水平推力、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引起的膨胀收缩等原因而向外闪,导致墙体出现较大裂缝或外纵墙与内横墙之间绑扎不良。
具体做法:钢筋拉杆宜长且扎,沿墙两侧设置。在铁龙杆的中间要加一个花蓝色的螺丝拧紧拉杆,拉杆的延长部分要焊接。外露于墙外的拉杆或垫块螺母可适当处理后进行施工,拉杆和垫块应涂防锈漆。
方案四:加圈梁法。
先决条件:墙体开裂严重。为了增加房屋的整体刚度,
混凝土做法:圈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5-C20,截面至少为120×180mm。每隔1.5-2.5m,支架(或螺栓、锚等。)应插入墙内绑扎好,并承受圈梁自重。浇筑圈梁时,应凿墙浇水,加强粘结。
如何预防和控制问题的再次出现?
预防1:处理好软土地基和不均匀地基。
在拟定地基加固处理方案时,应将地基处理和上部结构处理结合起来,使之共同工作;改变建筑造型,简化建筑平面,在上部结构上合理设置沉降缝;加强房屋的整体刚度;采用轻型结构,结构灵活等。基础冻胀方面,基础埋深应在冻结线以下,基础不能因为是小型建筑或附属结构而置于冻结线以上。当地基不能在冻结线以下时,应采取用非冻胀土代替等措施消除土的冻胀。当采用单一基础和基础梁承担墙体重量时,基础梁下有一定的孔隙,以防止土体冻胀使基础和墙体开裂。
预防二:合理设置伸缩缝,避免错层和伸缩缝错位,适当加密圈梁。
在窗洞口上下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加强屋面保温隔热,用油毡或铁皮将屋面板与墙体隔离,并在女儿墙根部留一定空隙,使其能自由膨胀,采用蓄水屋面或种植屋面;女儿墙设置构造柱,以加强结构的薄弱环节,提高其抗拉强度。
预防三:严把材料质量关,坚决不使用不合格材料。
施工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砌体应上下错开,内外搭接,水平和垂直灰缝饱满。严禁用砂浆铺筑代替灌浆,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仔细分析建筑结构,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先建主体后建附属,先建重高部分,后建轻低部分。对于大面积现浇板,应设置后浇带。用于沉降缝、伸缩缝等。必须清除关节内的杂物,使关节能正常工作。
预防四:根据土地的质地进行不同的设计处理。
加固局部软基时,应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膨胀土和湿陷性黄土应特别处理。相邻建筑物的基础之间应留有一定的间隙,同时应计算相邻基础应力叠加引起的沉降,使其与整个建筑物的沉降相同。计算时应谨慎进行不利荷载组合,并在设计中注明使用荷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