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化的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功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不断提升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高度融合、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足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功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驻华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全国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机构所在地,全国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的举办地,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及相关社会组织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和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和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和公路枢纽。
城市发展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力争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基本框架;第二阶段,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地位;第三阶段,2050年左右,建成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第三产业超过70%
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强化高技术引领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不断提高首都经济综合竞争力,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服务业,努力提高质量和水平。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29%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以下。2020年人均GDP将超过65438美元+0万。
■“生态北京”
与河北、山西、内蒙古合作,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加强燕山、太行山生态屏障建设。
加强平原地区生态林地的保护和建设。划定限制建设区,有效保护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积极开展绿色隔离带、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城市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
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
■北京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东部和南部。
北京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区(包括浅山区),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该区域也是北京的绿色生态屏障和主要水源保护区,对北京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适宜大规模人口和产业集聚。
北京东部、南部、西南平原地区是北京建设条件最好的地区。该区域有通往东北、华北、华南等重要经济区的交通要道,城市发展制约因素少,适宜大规模人口和产业集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工业分布
第一产业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向二产、三产延伸,逐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第二产业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产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产业格局。限制和转移不具备资源条件的高消耗、重污染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
■西部和北部山区重点发展山地优势特色农业,如观光农业、水果种植、水产养殖等。
■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农业。形成一批与大环境绿化融为一体的农业区,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
■以中关村为核心,完善一区多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结构。
■以亦庄为核心,形成京津唐高速沿线高科技产业带。
■将王府井、西单、前门(含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成商业文化旅游区。
■公主坟、木樨园、望京、北苑、石景山将建成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商圈。
■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将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务区。
■构建以机场、马朱桥、良乡等物流基地为基础的物流体系。
■北京将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城市。在顺义、通州、朝阳十八里店、石景山建设综合会展中心;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在怀柔、密云等新城区现有设施基础上整合提升服务水平,建设一批会议培训中心。
■建设和培育六大文化中心(国家文化演出中心、出版与版权交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与交易中心、文化展示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动漫与网络游戏制作与交易中心)。
■积极扶持民办教育产业,将其打造成为国家培训产业基地。
■在城市东、西、南中轴线交通条件较好的区域,预留大型休闲娱乐用地。大力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业。
■为低收入居民提供必要的住房保障,发展房地产业。
社会事业
■在通州南苑或潮白河、北运河沿线地区预留行政办公用房,老城区不安排大型行政办公设施。
■博物馆要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品种。加强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保障街道(镇)、社区文化设施配套建设。
■建立国内一流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三大体系。
构建以区域综合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
逐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建立社会投融资机制。
■2020年,北京国民健康主要指标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新城和边缘集团实现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0.6~0.7平方米的目标。
■适应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和需求,建立市、区(县)、社区(农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
■打造居民生活三单元:基本社区(社区居委会,3000~10000人)、功能社区(4~6个社区居委会)、街道社区(65438+万人),将基层政府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生活服务、物业管理、治安等内容融入社区建设。
群体大小
■总人口控制在18万。
2020年,北京市规划人口规模控制在18万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约654.38+0350万,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约450万。
■农业人口将进一步减少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31.8万,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左右,约占全市人口的1%。
■中心城区人口850万,积极引导人口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市的产业和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镇聚集。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在850万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小城镇和城镇群人口约654.38+0.8万。
■165438+万人迁出中心城中心区。
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进一步疏解老城区人口,合理调整中心城区人口分布。中心城中心区人口规模由目前的650万下降到540万,外迁165438+万人,老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65438+万人左右。边缘群体人口约270万,绿色隔离区和外围地区人口约40万。
■ 55%的人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2000年,65,438+06.84%的人受过大学教育,2002年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有3,328名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预测,2020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55%,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000人。
土地利用规模
2003年全市城市建设用地约11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约101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76平方米,远郊162平方米。根据《城市土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首都和经济特区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确定在105平方米至120平方米之间。本规划采用人均建设用地105平方米的最低标准。
■全部建设用地1650平方公里。
2020年,北京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6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方米。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77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92平方米。
新城建设用地规模约64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12平方米。
城镇和城镇群建设用地规模约为21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确保3500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
北京平原总面积约6338平方公里,其中至少要保证3500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
区域协调
■推进京津冀合作
京津冀都市圈由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及京津周边的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岛、沧州七个城市组成,是中国沿海地区的核心经济区域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区域。其内部合作对各组成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全国范围来看,京津冀都市圈是三大都市圈之一,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区域统筹、整体发展明显不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各组成区域之间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北京东部、南部、东南部地区与天津、河北等地在工业、交通等方面联系紧密,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京津城市发展走廊有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战略资源,具有发展交通轴沿线城镇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和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
■构建陆、海、空一体化的区域交通网络。
加强与以天津港为核心的环渤海湾枢纽港群海运体系、京唐港(王滩港区和曹妃甸港区)、秦皇岛港的协调,建立以北京为核心的区域高速公路、铁路运输体系和以北京首都机场为枢纽的区域航空运输体系,形成陆海空一体化、国际国内便捷衔接的区域交通网络。
■建设京津城市发展走廊
在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区,形成以京津城市发展走廊为主轴,京唐、京石城镇发展走廊和张静、京承生态经济走廊为骨架的区域空间体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2005-0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