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美国有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祖克家族。爱德华是一个贤惠、博学、勤奋、多才多艺、严谨的人。他的后代包括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作家、60多位医生、一位副总统、一位大使和20位议员。而祖克是个酒鬼、赌徒、流氓,一辈子都在发呆。在他的后代中,300多人是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死亡,60多人犯有欺诈和盗窃行为,7人是杀人犯。没有一个是有希望的。
这些信息确实令人震惊和深思,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好或坏,善或恶,具有长期的影响,它具有强大的渗透力,从长远来看,将影响后代的许多代人的成长。
那么,什么是家风呢?在我看来,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形成的,能够影响家庭成员精神、道德、行为的传统风尚和美德传承。
一个家庭或家风要端正,首先要注重以德建家,以德治家。
以德建家,首要的是一家之主在道德上的表率和先锋作用。爱德华家族为什么能才华横溢?那是因为第一代爱德华贤惠贤德,为后代树立了崇高的道德灯塔。他的道德之光,早已指引后人走上了成人的正道。林则徐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挺身而出捍卫国家利益,以及他“为国生死而奋斗,因祸得福而回避”的爱国情怀,为后辈树立了一座伟大的道德丰碑。他的后代传了九代,有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所以一家之主的言行举止一定要端庄,因为那是榜样的力量。其他家庭成员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积极的会在家庭中互补,消极的会交叉感染。有鉴于此,司马光在《文公贾凡》中谆谆告诫长辈必须“以德传宗接代”。
“以德成家”也要重视家庭道德体系的建设。很多家风好的家庭都制定了约束力很强的家规、家训、家规、家风、家训、家规、家训、家训、家语、家风家书等等,为家庭制定了系统的家庭伦理。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价值观有明显的差异。西方人以个人为本位,中国人以家庭为本位。家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地。他给家人带来了温暖、和平、安全、安慰和支持,还有保护家人的责任和使命,甚至带来了让家庭年轻化的动力和勇气。家不仅对每个成员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而且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家规家训等家庭道德体系的建设。这种道德体系不仅具有神圣的权威,而且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据我粗略统计,从公元550年的北齐到民国1949年,这1400年间中国出版的家训专著大约有122部。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有北齐颜之推的《颜家训》、北宋司马光的《文公贾凡》、明代吴的《家训》、清代的《家训》。这些家训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为家庭成员树立了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这些戒律的内容有:精忠报国、敬业奉献、廉洁奉公、学习深造、克己奉公、忠诚守信、勤俭节约、谦虚谨慎、勇敢坚韧、自力更生、诚实守信、慷慨诚信、团结友爱、家庭和睦等等。这些戒律因为入世深,理解透,讲解透,所以后人每读一遍都给与启迪和忠告。
“以德成家”也要明确界定家庭道德的“禁区”。我看过从西周周公旦开始流传的152篇训诫、训诫、训诫、训诫、训诫、训诫、训诫、训诫、训诫、贴。
西周时,曾告诫即将在鲁国上任的儿子:“德广而敬守者荣,地丰而守险者安,鲁国之位盛而守谦者贵,民强而守畏者胜,智智慧而智愚而守益,识广而记多者广而浅。”如果去了,不要在鲁嚣张。“戒骄戒躁是多么深刻的格言啊!
北宋包拯立下遗训:“凡有后世孙世观之子所犯罪虐者,不得归本族,死后不得葬于大棺中。不是出自我的野心,不是我的后代。”多么庄严的反腐戒律啊!
北宋倪四劝子子孙孙“节俭是君子之德”。他还语重心长地指出:“奢不赐,奢贪,奢盖,奢破,奢不传子孙。”戒奢是多么深刻的忠告啊!
何伦在《清代何家家训》中谆谆告诫:“不可欺骗”,“不可欺软怕硬打官司,不可激烈争斗教唆他人,惹事害人”,“不可为贪欲所驱,走险胜之路”。多么严肃的对邪恶的警告!
其他的,比如警告子孙不要进妓院或者赌场。到了现代,由于毒品泛滥,很多家庭都严肃告诫孩子远离毒品,洁身自好。先辈们用拳拳之心为这些丑恶的行为和恶习郑重地划了一条红线,就是为了让后辈明辨是非,知善恶,让后辈不至于误入歧途,败坏家风。
以德建家,需要后人严守家训,严守家庭美德,决不能弃德弃训。家风家风不是遗传的。一旦确立,就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曾国藩的祖父曾兴刚制定了“八字三不信”的家训,他的父亲曾麟书也严格遵守这一家训,对曾国藩等五兄弟进行教育。从现在开始,曾氏兄弟都是人才。曾国藩继承了这句格言并发扬光大,继续确立了“八书三吉祥”的家训。有《养父母以得宠为基》、《养身以不说谎为基》、《治家以不占位为基》、《为官以不要钱为基》等八本。三个吉祥字是孝、勤、恕。曾国藩坚持让曾纪泽和曾做外交官和学者。后来,像曾这样的诗人辈出,像曾宝荪、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辈出。曾家有圣贤,与严格遵守家训,世代走正道密切相关。相反,很多家族的后代抛弃了家族美德和良好的修养,或收受贿赂,或纵情奢靡,或作恶多端,或不求上进,于是就出现了“君子之恩,五世斩首”的悲剧,出现了“名门望族”沦落为“穷光蛋”的场景。正如民间谚语所说,“好儿孙必不生育,没有好儿孙必不生育”,就是在告诫人们,一定要教育孩子,以德育人,家里不能有“浪子”“败家子”。
其次,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积极向上,还要书卷气十足。坚持走文化兴家、读书育人之路。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学习和阅读的国家。尤其是隋朝大业开启科举制度以来,不仅是高门大户,贫困户们都致力于为子女提供教育,希望成为状元,一个学生,大放异彩。可以说,延续了12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不仅是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一大创新,也是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大贡献。这种“学而优则仕”的选拔制度也造就了成千上万的“书香门第”,使得文化因素在整顿家风的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我们提倡通过文化和无止境的学术追求来实现家族的繁荣,因为:首先,它可能会改变一个家族的家庭地位和家风。
我们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谢氏家族的家世。据《南史》“谢氏承晋,由雅传道”。雅正是一种传诗传书,以文化育人,以读书成才的方式。
谢的第一代叫谢赞,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典农司令,主管垦荒事务的中下层官员。他最大的贡献就是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开创了谢家重视书籍、重视教育的家风。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他的儿子谢恒成了“国子献酒”,相当于今天的国学校长,史书上称之为“硕儒”。这时,谢佳的文化底蕴已经很厚了。在第三次代谢坤时,他是朝野有名的“形而上学者”。他被任命为贤亭侯,是谢家族第一个被任命的人。他的两个弟弟谢光、谢茂也在“部长”之列,是正部级高官。第四代:谢尚,谢鲲之子,从小被誉为神童,后为镇西将军、豫州刺史。谢太祖有六个儿子,都是朝廷的重要官员。其中,老大谢懿,官至安西将军;三子谢安,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大臣,官至丞相;老四谢万,官至西中郎将;第五个人谢了石头,官员是将军。此外,谢安和谢石亲自指挥淝水之战,挽救了东晋的命运。第五代谢玄和都是淝水之战的大功臣。由于谢救亡图存,战后谢安被封为庐陵郡公,被封为南康郡公,谢玄被封为康乐郡公,被封为郡公。一个两代四男的家族,谢家已经到了名门望族的巅峰。后来由于“孙恩之乱”和“恒玄之乱”相继爆发,许多谢氏家族成员在保家卫国中被杀,谢氏家族走向衰落。但在之后的百年间,谢的后人依然出现在政坛上,重臣众多,影响深远,也产生了谢灵运这样的大诗人。
纵观谢家的历史,我们应该认识到“雅道传统”正是谢的家风。奖学金使谢佳在短短三代之内从一个平民家庭和一个小官僚家庭上升到一个富裕的家庭。而且几代书也造就了谢家的独特气质。按梁朝袁盎的说法,谢家“有一种窃窃私语的气氛”。这种氛围,谢安是这样描述的:“外无傲骨,内有琼瑶,如他者隐荣,吹羽入天。”这是一种多么脱俗的高贵气质,这是一种多么不凡的风度!
在强调门第的魏晋时代,文人写作对于改变门第威望地位的作用是如此之大,但在科举时代,层出不穷的文人写作却是改变门第的捷径。所谓“早晨的田舍郎,晚上的皇殿”,所谓“昨日的怜惜破了寒衣,现在的紫蟒太长”就是一个写照。出身贫寒基层家庭的读书人,一旦在科场成名,立刻声名鹊起。《儒林外史》中的金范,原来是一个连锅都揭不开的“俗世宝贫”。他刚中了一个小举人,立刻身价百倍。就连做过知县的张乡绅也来拜访,给了钱和房子,这个穷书生从此挤进了县里的上流社会。上榜和落榜都会给读者本身和他们的家庭带来如此巨大的反差。寒门数千弟子能不“吊头”“扎腿”地愤然学习吗?
读书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家庭命运的例子在国外也比比皆是。有个黑人叫阿姆斯特朗,给美国几任总统写过信。他原来是一个白人家庭的小黑奴。看到他很聪明,女主人就在业余时间教他读书写字。有一天,那人回家看到这一幕,立刻大吼道:“你怎么能教这个小黑奴读书写字呢?”他学会了读书写字,他不再适合做我们的奴隶了!“正是从主人的吼声中,年轻的阿姆斯特朗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他想改变他作为奴隶的命运,他必须学会读书和写字。从此,他利用业余时间和休息时间,努力学习,勤奋写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能够写一篇漂亮的文章了。凭借出色的读写能力,他被多位美国总统聘为作家,彻底改变了他当奴隶的命运。所以中国宋代大哲学家陆九渊说:“玉之瑕终有瑕,玉终有瑜,人则不然。学瑜伽的人会有瑕疵,不学瑜伽的人也会有瑕疵。".学习成才,文化兴家,是古今中外的道理!
学识不仅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还可以改变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精神面貌。
读书学习,可以先治愚。我记得毛泽东总统曾经说过,“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支愚蠢的军队”。我们也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家庭是愚蠢的家庭”。愚蠢意味着无知和困惑。这样的家庭环境,这样的精神面貌,如何培养人才?中国有句古话,“书还是药,好读书能治愚人。”他还说:“学问就是智慧”。只有文化的阳光,才能照亮暗淡的家庭;只有知识的良药才能治愈愚昧的心灵,只有在充满文化阳光的家庭里,才能走出朝气蓬勃、波澜壮阔的人才。
其次,努力学习可以治俗。明代钱起在《钱公亮评点》中说:“独书可治胸中之俗”。读书可以拯救成千上万陷入低级、庸俗、糊涂泥潭的迷失者,使他们变得文明、高雅、理想主义、成功。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曾说,不读书,永远沉沦在低级庸俗、浑浑噩噩的平庸之中。他在《文学》一书中说:“每一本书都像梯子的一小步。我每爬一级台阶,就越是离开动物,向人走去。”所以他深有感触地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英国的托托·富勒也说过,“知识使人变得温柔”。人们常说:“腹中有诗魂。”阅读,在为人们打开一个又一个神奇世界的同时,也打开了人们心中一扇又一扇紧闭的窗户;读书不仅能洗涤人们心灵中的庸俗和污秽,还能点燃人们心中的文明火炬。当人们的思想向好的方向转变时,必然会导致风向的改变。一个家庭里的人,受到几代人的书香文化熏陶,会变得气质高雅,谈吐不凡。人们称赞“孔子家不知骂,曾子家不知怒”,大概就是一个典范吧!
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的开头。我们真的为祖克家一代又一代的悲惨命运感到惋惜。我们也想为改善这个家庭的命运出点主意。如果他们的后代中有一部分人真的想站出来改变家族的下沉状态,应该如何下手?我觉得这个觉醒的后代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着手建立良好的家庭伦理。第二,要教育后代,走上学习成才的正道。如果祖克的后代中有人真的能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不良的家风,真的建立一个有德的家庭,真的学到很多东西,真的建立一个新的祖克家风,那么再过几代,祖克家族就会像爱德华家族一样才华横溢。
65438+2009年2月26日——五项荣誉五项致敬
杨家运袋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到今天已经传了七代。
第一,一大群人为了救弟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家庭树立了很高的标准。
曾祖父、祖父、父亲坚毅顽强,自强不息,是一家人在夏天自强不息的典范。
我的父亲杨德明先生抛弃家业,一心为国,为家人树立了报国的好榜样。
纵观百年美德杨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杨家风的痕迹。其家规可以概括为“五敬五务”。
第五尊雕像是:
爱国报国,
勤奋敬业,
诚实正直,
好好学习,
自立自强
第五项服务是:
忠、孝、义、勤、恕。
杨学派应承先人之德,随群而训。停!
2065年4月22日4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