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游玩时间是安昌,最好的季节是腊月。
沿着长河慢慢走进老街,阳光洒在石板路上,古董店,居民,独具特色的作坊,古老的小石桥,热闹的水乡社戏,传统的酱油制作,穿梭的吴鹏船。
古镇老街特色旅游景点
老街依河而建,全长1747米。河的南边是住宅,河的北边是商业城。两岸由古桥相连。在河的对岸,有青石小路,古色古香的房屋,狭窄的小巷。沿街的传统老店种类繁多,出售的当地土特产琳琅满目,尤其是现场民众自制的传统食品,如香肠、白糖等,风味独特,极具地方特色。街道上散布着深宅大院,尤其是婚礼习俗博物馆、石页馆、钱币博物馆等。,足以让游客沉浸在深水镇的风情中。
绍兴石页博物馆
有人说天下师爷都是绍兴人,却很少有人知道绍兴师爷多是安昌人。据说200年间从这里出去的师爷不下万人。如今,有许多师爷故居散落在河两岸。石页馆以娄心田故居为依托,展示了“绍主”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国封建历史后期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及其在安昌的深厚渊源。
安昌花行宝
绍兴最早的棉业中心,农民也经营纺织土布,精细均匀,被誉为“南沙哔叽”。所以南沙哔叽分馆里有各种家纺自制的工具和自制的衣服,还配有12张题为清乾隆三十年的《御棉织图》。五颜六色的轿子,宏伟的婚礼大厅和复杂的嫁妆展示充分展示了绍兴的传统婚礼习俗。新娘的房间是半拉做床的,是自己做的,自己研究的,技术极好,是富裕家庭代代相传的。
中国银行旧址
中国银行旧址旁边的两座桥很有特色。他们过了河,形成一个8字形。虽然没有联系,但也很有趣。进入银行就是一个大柜台,柜台里的几张桌子上放着一些账本、台灯、算盘、电风扇之类的东西;在靠墙的旧橱柜旁边,有一个挂钟和一部旧电话。
任昌酱园
仁昌酱园,酱油最有名,是香肠的调料。你不妨在离开之前买些酱油。
民俗特色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灌肠剂,油光发亮。每年腊月,沿街的民居楼道都会挂满腊肉,成为一道独特的腊月风景。
在狭窄的长廊上,抬头就能看到沿河两岸都挂满了安昌人的“关怀”,还有很多酱鸭、鱼干、腊肉、香肠、鸡翅,甚至还有一整只猪头。
坐在老街的河边,一壶温热的米酒,一盘香肠,一盘鱼干,仿佛穿越了过去的千年。
河边有几家老茶馆,当地人三三两两在那里喝茶聊天。日子过得悠闲自在。毡帽和绍兴方言会让我想起鲁迅写的阿q。简单,安静,本分,地方不大,却耐人寻味。
老街拉糖的师傅很多。这是安昌的祖传手艺。我在街上停下来观看了整个过程。这包小糖虽然不起眼,但制作过程并不简单。先在锅里放糖,加热搅拌,糖会慢慢变成糖浆。当热糖汁变成丝状糖浆时,捞出来。这个温度必须控制。
我看到师傅赶紧把它拉过来。在拉的过程中,糖浆由黄变白,由短变长,由粗条状变成银线包裹的线团。又粗又热的棒棒糖在师傅手里上下飞舞,像一根毛线,最后切成小块,甜如蜜。
古镇的年味不仅体现在各种腊肉上,还体现在每个人的笑脸上。“在每条街上,在每个人的嘴里,我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喜。”
认识了卖菜板的大叔,很熟。在我的脑海里,前年我拍了一张他的照片。我翻出手机给那位大叔看,他却不认识两年前的自己。
这是今年拍的,还是一样的长眉毛,还是在河边卖他的案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着路人。
古镇里不能错过的一件事就是坐吴鹏船,穿梭在小桥流水之间,听着街边收音机里传来的越剧柔美柔美的声音,戴着黑色毡帽的船夫操着生硬的绍兴方言,在阳光下悠闲地划着船。醉生梦死的岁月很舒服。
每年腊月,来到古镇,都有一个与春节无关却同样喜庆的景点——水上婚礼。一个世纪前,绍兴的新娘乘着乌篷船去婆家,悠悠流水,石桥流水,是他们永恒爱情的见证。
新娘在家人的护送下,登上婚船,上了乌篷船。一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走在老街上,再走在青石板的老街上,再看看街上的老店、老屋、老人,看一眼静谧清幽的小巷和小巷里的人,听一句老酒般醇厚的绍兴方言,闻一闻古镇千年的人情。
沿着街道再往前走,你就来到了古镇的居民区。这里游客少,宁静祥和。比如小家碧玉,第一眼看上去平淡无奇,第二眼却别有一番风味。
家里的老母鸡在椅子下打瞌睡。她睁开眼睛看了我们一眼,然后眯起眼睛睡着了。悠闲的景象反映了这个古镇的自由。
江南古镇不在少数,但安昌有更多不修边幅的地方。安昌人安静的过着日常生活,就像绍兴黄酒,不张扬,但喝一口就能暖人心。